维生素K

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,属于维生素的一种,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,其最早于1929年由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。维生素K包括K1、K2、K3、K4等几种形式,其中K1、K2是天然存在的,属于脂溶性维生素;而K3、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,是水溶性的维生素。四种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,能耐酸、耐热,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,但对光敏感,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 。

维生素K具有防止新生婴儿出血疾病、 预防内出血及痔疮、 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、促进血液正常凝固等生理作用,故而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。

“维生素K”的功能与作用

促进凝血

维生素K即是凝血因子γ-羧化酶的辅酶,又是凝血因子2、7、9、10合成的必需物质。人体缺少维生素K,凝血时间会延长,严重者会导致流血不止,甚至死亡。对女性来说,维生素K可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,还可防止内出血及痔疮。经常流鼻血的人,也可以考虑多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 。

参与骨骼代谢

维生素K属于骨形成的促进剂,临床和实验已经证明其有明确的抗骨质疏松作用,但其作用程度逊于雌激素,且其治疗作用有明显的药物剂量依赖性。目前,维生素K可以改善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状态,从而达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  。
 

摄入来源

人类维生素K的来源有二方面:一方面从肠道细菌合成,主要是K2,占50 ~ 60%。维生素K在回肠内吸收,细菌必须在回肠内合成,才能为人体所利用,有些抗生素抑制上述消化道的细菌生长,影响维生素K的摄入。另一方面从食物中来,主要是K1,占40 ~ 50%,绿叶蔬菜含量高,其次是奶及肉类,水果及谷类含量低
 

缺乏的危害

缺乏维生素K会减少机体中凝血酶原的合成,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。将导致凝血时间延长,出血不止,即便是轻微的创伤或挫伤也可能引起血管破裂。出现皮下出血以及肌肉、脑、胃肠道、腹腔、泌尿生殖系统等器官或组织的出血或尿血、贫血甚至死亡。如:新生儿出血疾病,如吐血、肠子、脐带及包皮部位出血;成人不正常凝血,导致流鼻血、尿血、胃出血及瘀血等症状;低凝血酶原症,症状为血液凝固时间延长、皮下出血;小儿慢性肠炎;热带性下痢。